您的位置: 首页 > 职场资讯 > 民生资讯
荔波:路通了 产业来 腰包鼓起 美丽乡村人人爱!
民生资讯
2020-06-05    来源:天眼新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石,是实现荔波县与全国同步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关键。

  从1980年“两瑶”扶贫开始,到“八七”扶贫攻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荔波县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根本”,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脱贫攻坚支撑力,筑牢了脱贫攻坚根基。

  蜿蜒流淌的樟江水,见证了荔波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变迁。

  完成新建、改建县乡道、通村路、组组通288条1109公里,改造危桥20座及道路维修、安防工程等,实现村民小组100%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水泥路;

  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8个,实现94个村16.46万人饮水安全有保障;

  新建及改造电网线路575公里、配变386台,新增容量3.8万千伏安,实现电网工程全覆盖;

  新建通讯基站1067个,实现94个行政村光纤宽带、广电光纤和4G信号全覆盖;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庭院硬化、污水处理、照明设施等“五化八工程”项目1461个,改厕16273户、改厨19884户、改圈3255户。

  如今,漫步荔波各地,随处绿意盎然,道路纵横成网,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农村成为乡愁记忆的故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涌现出了拉片、水浦、八烂等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打通产业道路 群众增收致富

  初夏时节,在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群力村第一批蚕茧陆续上市,来自广西的蚕茧收购商正在收购今年的鲜蚕茧,广大群众喜迎桑蚕生产“开门红”,喜获开年第一桶“蚕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瑶族乡群力村的蚕茧能够引来广西的收购商,得益于近年来荔波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改善道路交通作为脱贫的突破口,积极畅通“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稳步推进全县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加快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等建设项目,切实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2017年,随着“组组通”的深入推进,群力村“最后3公里”断头路终于打通。看着盼望已久的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大家心里乐开了花,“以前外出走亲戚,全靠走路,现在路修通了,我们出门骑个车很快就到,太方便了,大家发展产业也更有干劲。”群力村村民覃小爱激动地说。

  2016年覃小爱开始种桑养蚕,从刚开始利用自家的老房子养蚕到现在扩展到650平方米的养蚕房,目前拥有五六亩桑园,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成了村里的养蚕专业户之一。依靠种桑养蚕盖了新房还特意买了一辆皮卡车作为农用。

  佳荣镇大土村位于月亮山东南麓海拔1000米的半山腰上,地处荔波、从江、环江三县交界,全村近1000人,95%是苗族,距离县城约67公里,是荔波县最远、最穷的村子之一。这里森林茂密,生态资源丰富,全村约有2.9万亩杉树林,户均拥有200亩杉树林,价值30多万元。但因山高路陡,路基经常坍塌,车辆进出村颠簸不堪,村民出行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道路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交通建设不断推进,佳荣至大土公路提质升级成硬化路,各通村主干道路硬化也基本完成。路好了,来往的车辆打破了大山深处的经济桎梏,成片的杉树林也开始发挥其经济效益,村民开始分享生态红利,年户均间伐收入2万多元。

  “组组通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役之一,是完善全县路网的毛细血管,也是通往群众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要带领群众一起参与,打通路网这个基础设施建设通道,助力脱贫攻坚。”荔波县“组组通”公路规划负责人对记者说。根据省、州、县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农村公路“组组通”大决战的工作系列要求,按照“不搬则通、不通则搬迁”和“一组一路”原则,荔波深入实施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推进寨内连户路硬化,形成全县内部交通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互联互通,完成新建、改建县乡道、通村路、组组通288条1109公里,改造危桥20座及道路维修、安防工程等,实现村民小组100%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水泥路,2018年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建设民生水务 助力产业发展

  对于山区贫困县,水对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当下,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在边远山区,对于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贫困群众,一定程度上来说穷在水上,难在水上,脱贫的出路和希望自然也在水上。

  让老百姓都能吃得上放心水——这是荔波县对全县老百姓的承诺。

  “三十年前,吃水要到几里外的地方担,每天天还未亮井台上便挤满了前来担水的周围村农民,去迟了的只能担一点泥底子,冬天便到小河中担回家来吃。”每次回忆起当年饮水困难的情形,现在已经七十多岁的尧花村村民黎德和老人仍慷慨万千。“现在就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甘甜的自来水就流出来。”

  荔波县播尧乡尧花洞口饮水安全工程2010年兴建,总投资403.33万元,工程建成后,解决了播尧乡尧花、联江、觉巩村,共53个村民组1530户737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前,大家都是吃山沟里流下来的水,一旦到了枯水期,那大家吃水就更加困难了,现在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要打开水龙头,随时都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我们也再也不用因为没有水而困扰了。”说起用上了自来水的感受,荔波县甲良镇新场村村民潘宠芝的兴奋溢于言表。

  甲良镇人饮安全工程建成后,全镇4000多人告别了饮用塘水、苦咸水的历史。甲良镇饮水条件的改善,只是荔波广大农民群众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中切实受益的一个缩影。对于村民们而言,饮水困难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不仅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茂兰镇水庆村王红玲就对此感触颇深。

  “旱成灾、雨成涝”,这是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荔波县属喀斯特地貌,修到田间地头的水利是农民的心头之盼。

  “上级投入少,基层投不了,农民干不了”是前几年荔波县水利建设面临无奈与尴尬。老百姓形象而无奈地说:“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

  随着近年来脱贫攻坚水利项目建设的实施,荔波县结合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布局,高起点进行规划,争取“旱能灌、涝能排”。

  站在茂兰镇水庆村山上往下看,一口口新建的蓄水池、整治一新的塘坝和引水堰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梁上,一条条水渠像“动脉血管”伸到田间地头……

  “有了灌溉渠,我们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了,稻田用水方便,旱田也成了良田!”王红玲高兴地说道。

  灌溉不用愁,不仅有效解决了农田引水难问题,也有效推动了种养植业的发展。“以前我们群众种植水果,严重缺失,都是靠望天水,收入很不稳定,现在有了小水池、小水窖,浇水、打药方便,收入提高了一倍。”在驼背树发展经果林种植的时来村群众覃继恒感慨地说。

  据了解,荔波县通过小水池、小水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驼背树经果林、拉岜经果林和弄翁经果林基地5000余亩灌溉用水问题,使100多户经果林种植户得到增产增收。

  升级农村电网 共建美好家园

  汽车在荔波黎尧古村的山路上缓缓前行,行至高处,放眼望去,山山岭岭、沟沟壑壑,纵横畅通的电网、星罗棋布的变电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荔波尧古村,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子,村里的百姓大多以农耕为生,门前的青山和田地是他们长久生活的主要资源,柴煤一直是这个村子的主要能源。近几年,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与精准扶贫工程的推进,尧古村里建起了新的移民安置点,村民开始逐步搬迁到新房子里,开启新的生活。

  在尧古村民欧重菊老人的老房子里,过去在柴火灶台上生火做饭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一捆没用上的柴火静静的躺在一边。自打十年前搬来这座老宅,全家吃饭就指着这口灶台。每天欧重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要围着这座灶台转,张罗一大家子的的三餐,上山砍柴也成了每天的必备功课。年龄大了,上山不容易,砍柴的活渐渐也力不从心了。通过电网改造,现在家里用上了电磁炉,“这电磁炉热得特别快,不到一分钟油就开了,也不用去生火,用电真的是方便得很。”自打用上电磁炉,老人深深的感受到电器带来的便利。

  近几年,随着荔波全域旅游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当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逐步增强。进山砍柴的人少了,村里做起旅游服务的人多了。尧古村也建起了新的异地扶贫搬迁点,告别了老宅子,告别了进山砍柴的日子,过上了全新的电气化生活。欧重菊家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欧重菊的家,厨房的变化是最大的,没有了石头搭建的灶台和成堆的木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器,电磁炉、电冰箱、消毒柜一应俱全。“以前煮一顿饭要好久,现在用这些电器方便得很,用电饭煲煮饭,电磁炉炒菜,两下就好了,比过去不知道方便多少。”谈起生活的变化,欧重菊赞不绝口。

  得益于荔波近几年农村电网的全面铺开以及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由政府投资新建的500千伏安变压器与移民新村一同投入使用,交由荔波供电局永康供电所负责维护后,永康供电所给每一户移民新居都安装了电表,保证供电到家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优质的电力服务。“我们把片区客户经理的牌子贴到了村子里面,很多村民有我们的号码,有问题直接电话,20分钟就能到达解决问题。”永康供电所何艳举介绍到。

  尧古村的变化,正是荔波近几年农村电网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2018年,荔波供电局启动了“三大工程攻坚战”,投资6313.189万元,包含71个改造项目,259个台区改造工程,重点改造23个深度贫困村的供电能力。

  尧古村的农网升级改造有效提高了供电能力,让村民们彻底离开了柴火灶台,告别了柴煤为伴的生活,村子因为有了电,可以依靠当地旅游资源发展,让旅游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新增长点,让青山绿水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坚强依靠。


黔南人才网客户服务热线
0851-88574807
工作日 9:00-18: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

用微信扫一扫